免疫熒光實驗原理及操作方法簡介
免 疫熒光技術(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)又稱熒光抗體技術,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(fā)展最早的一種。它是在免疫學、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。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 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,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。
該技術的主要特點是:特異性強、敏感性高、速度快。主要缺點是:非特異性染色問題尚未完全解決,結果判定的客觀性不足,技術程序也還比較復雜。
熒光免疫法按反應體系及定量方法不同,還可進一步分做若干種。與放射免疫法相比,熒光免疫法無放射性污染,并且大多操作簡便,便于推廣。國外生產的TDM用試劑盒,有相當一部分即屬于此類,并且還有專供TDM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用的自動分析儀生產。
由于一般熒光測定中的本底較高等問題,熒光免疫技術用于定量測定有一定困難。近年來發(fā)展了幾種特殊的熒光免疫測定,與酶免疫測定和放射免疫分析一樣,在臨床檢驗中應用。
免 疫學的基本反應是抗原-抗體反應。由于抗原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,所以當抗原抗體發(fā)生反應時,只要知道其中的一個因素,就可以查出另一個因素。免疫熒 光技術就是將不影響抗原抗體活性的熒光色素標記在抗體(或抗原)上,與其相應的抗原(或抗體)結合后,在熒光顯微鏡下呈現一種特異性熒光反應。
直接法:將標記的特異性熒光抗體,直接加在抗原標本上,經一定的溫度和時間的染色,用水洗去未參加反應的多余熒光抗體,室溫下干燥后封片、鏡檢。
間 接法:如檢查未知抗原,先用已知未標記的特異抗體(第一抗體)與抗原標本進行反應,用水洗去未反應的抗體,再用標記的抗抗體(第二抗體)與抗原標本反應, 使之形成抗原—抗體—抗體復合物,再用水洗去未反應的標記抗體,干燥、封片后鏡檢。如果檢查未知抗體,則表明抗原標本是已知的,待檢血清為第一抗體,其它 步驟的抗原檢查相同。
標記的抗抗體是抗球蛋白抗體,同于血清球蛋白有種的特異性,如免疫抗雞血清球蛋白只對雞的球蛋白發(fā)生反應,因此,制備標記抗體適用于雞任何抗原的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