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聲現(xiàn)象是指物體接收脈沖光后,產(chǎn)生聲信號的現(xiàn)象。正是因為信號最終以聲波形式發(fā)出被設備接收,用于激發(fā)信號的光源通常為脈沖激光,以此保證聲波持續(xù)、穩(wěn)定地產(chǎn)生。
整個現(xiàn)象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:光吸收、光熱轉換和熱聲轉換(圖1)。
圖1 光聲現(xiàn)象三步驟
步驟一:光吸收。作用于目標的脈沖激光能量被目標吸收。
步驟二:光熱轉換。被吸收的能量通過光熱轉換效應轉換為熱能,因而導致目標溫度升高。
光聲常用顯影劑
光聲現(xiàn)象產(chǎn)生于特定的物質,因此為了應用于特定場景,需要使用顯影劑(或稱造影劑、對比劑)獲得光聲信號。顯影劑種類繁多,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。下面是4種常見分類方法。
一、顯影劑來源。一些動物體內的物質本身具有光聲信號,稱為內源性顯影劑(Endogenous PA contrast agent)。常見的有血紅蛋白、肌紅蛋白、脂質、黑色素、編碼熒光蛋白等。得益于這些內源性顯影劑,科研工作者可以在保證安全、高生物兼容性的情況下獲得光聲信號。同時,也由于存在于體內多處,其特異性和信噪比均較差。與之相對的是各類外源性顯影劑(Exogenous PA contrast agent),如金屬納米材料、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(Transition metal chalcogenides)、碳納米材料、石墨烯類似物(Graphene analogues)、聚合物納米材料、有機染料、有機納米顆粒等。盡管這些材料有更好的特異性和更高的信噪比,卻不得不面臨毒性大、容易光漂白等問題。因此顯影劑的開發(fā)仍有很大空間。
二、靶向性。非靶向性顯影劑通常用于血管造影、體內分布監(jiān)測、藥物代謝評估等全身性成像目的。而靶向性顯影劑通常由靶向單元(Target unit)和光聲信號基團組成。常見的靶向單元有適配子(Aptamer)、抗體(Antibody)、多肽(Peptide)、小分子配體(Ligand)等。通過連接靶向單元,可使非靶向性顯影劑具有靶向性,如結合抗體的金屬納米顆粒、結合環(huán)狀三肽或葉酸的單壁碳納米管(cRGD-SWNTs、folate-SWNTs)、結合抗體的有機納米顆粒等。
三、激發(fā)波長。常見的光聲顯影劑激發(fā)波長在近紅外一區(qū)(700 – 1000 nm)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激發(fā)波長在近紅外二區(qū)(1000 – 1700 nm)的顯影劑被報道。相較于前者,近紅外二區(qū)的顯影劑光散射作用更小,能提升成像深度,同時組織吸收更少,能提升信噪比。
四、信號狀態(tài)。傳統(tǒng)的光聲顯影劑為常開(Always On)狀態(tài),即不論是否在目標位置,只要有對應激光脈沖,就會產(chǎn)生光聲信號。這意味著可能無法真實展示目標組織的變化,且通常有強烈的背景信號,因而導致信噪比的降低。面對這一問題,近年來陸續(xù)有多種新型顯影劑出現(xiàn),其最大的區(qū)別在于可激活(Activatable),通常由靶向基團和光聲信號基團組成,一旦與靶向目標結合,就會改變光聲信號的表現(xiàn),達到開、關或成比例的信號表達。
在實際成像需求中,科研工作者可直接使用這些常見的顯影劑,也可根據(jù)需求自行設計、優(yōu)化。
圖3 常見光聲探針總結
參考文獻
[1] Yongchao Liu, Lili Teng, Baoli Yin, Hongmin Meng, Xia Yin, Shuangyan Huan, Guosheng Song, and Xiao-Bing Zhang Chemical Reviews 2022 122 (6) , 6850-6918.